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,混合所有制成為熱點話題。那么,到底什么是混合所有制呢?建立混合所有制的關鍵是什么呢?
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是比較容易理解的,也就是多種所有制并存。但什么是建立混合所有制的關鍵,則眾說紛紜,很多人沒有自己的獨立想法,似乎只要國有企業引進其他所有制資本,就是混合所有制了。
混合所有制不等同于國企改革。在混合所有制問題上已出現了一種僵化的概念。從名字上看,國有資本與其他所有制資本的合作就可以看作是混合所有制,但真正的混合所有制,絕不是簡單的種種所有制資本的合作,更不是國有企業引進了其他所有制資本就是混合所有制。
事實上,混合所有制更多的是一種市場概念,主要強調市場規則。離開市場概念,離開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,就算存在多種所有制資本,也不是真正的混合所有制。真正的混合所有制,需要以市場為基礎、資本為紐帶,企業董事會能夠成為真正獨立于大股東,能夠對經營層進行公開選聘,能夠決定經營層的命運,能夠對經營層按照市場化要求進行評價考核。顯然,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,無論是實行了產權多元化的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,都沒有真正具備這方面的條件,也沒有真正按照市場化來管理企業。
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論述混合所有制時,主要針對的是國有企業改革。但是,在具體表述上,也是十分講究的。決定明確提出,“國有資本、集體資本、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、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,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”。這也意味著,只有交叉持股、相互融合,才能實現混合所有。顯然,也就不是單指國有企業改革,也應包括其他所有制企業的改革。
持股比例不是衡量混合所有制質量的主要標準。談到混合所有制,很多立馬會想到股權結構和持股比例的問題,亦即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,能給其他所有制資本多大的持股比例。
從眼前來看,這確實是一個十分重要、十分現實的問題。因為,持股比例的高低,對企業的決策影響很大。也正因為如此,中石化在決定對其他所有制資本開放后,企業負責人已經多次強調,對其他所有制資本的持股比例不作明確限制。其他企業在提出改革方案時,也都作出了類似表態。
從表面看,這似乎能夠打消其他所有制資本的顧慮了。實際上,如果仍然按照目前的操作方式,縱然國有股降到30%以內,也未必就是真正的混合所有制。因為,政府要想限制企業,可以動用的手段實在是太多了,如定價權、執法權、質量監督權等。從這個意義上看,政府能不能放權,能不能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是搞混合所有制的關鍵。如果真正市場化了,企業經營者只要按照董事會的決定辦事,持股比例也就不重要了。同樣,在其他所有制企業引進國有資本等時,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。
所以,混合所有制能否真正建立,建立以后的效率如何,關鍵不看股權結構,而看政府對待企業的態度以及放權的程度。
在建立混合所有制,既是國企改革的需要,也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。但是,建立混合所有制決不能以犧牲某一方的利益為代價,而必須實現利益共享、責任同擔。筆者認為,應嚴格做到防止“兩種流失”。
一方面,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,要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,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。這既是對前一輪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的總結,也是對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提醒和告誡。如果改革成為了少數人牟取私利的機會,這樣的改革就無法取得成功。
另一方面,要防止私人財產流失。這里所說的私人財產,是指其他所有制資本在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時,被國有資本吞噬的現象。因為,從這些年來的實際情況看,一些大型國有企業、特別是壟斷企業憑借強大的資金實力和行政權力,在引進了其他所有制資本以后,又通過非正常手段侵吞這些資本的利益,使其他所有制資本在面對國企改革時望而生畏。
總之,建立混合所有制不能只看形式,不看內容,只講表面,不看本質。建立混合所有制的關鍵,就是一切依靠市場,一切尊重市場規律,一切按照市場規則辦事,而不是簡單地用行政手段控制一下股權、確定一下股權比例。 (作者單位:江蘇省鎮江市國資委)
證券時報鏈接:
http://epaper.stcn.com/paper/zqsb/html/epaper/index/content_552159.htm